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加贺恭一郎系列的原名推理小说,出处便好。无疑,东野先生的很多小说都是优秀的,被频繁改编为电影,就如另一位日本推理大师松本清张一样。松本清张是我最喜欢的推理大师,没有之一,原因就是他的很多推理小说具备了上一段里讲的我对悬疑故事的全部期待。而这部《祈祷落幕时》真的有致敬松本清张的《沙之器》之感,只是东野先生将故事讲得更残忍更动魂。
在我的意识里,想要寻关于人性的至恶或是至善的故事,都请去日本的推理小说界找吧,那里有太多优秀的挖掘师(推理小说家),比如宫部美雪,她的《火车》实在厉害。
日本这个奇特的民族,有个特色,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呀、小说呀、电影呀这些,都能向人之本性里深入的挖掘,再丑再恶都敢挖出来晒给天下人,但是挖出来后他们并不给答案,就是说并不教人应该怎样去处理去对待,而只是告诉你这个世界有多丑陋,但是至于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无解答的,就比如是枝裕和的系列电影。
仿佛日本人并不爱说教,不像西方人爱灌输他们的理念,爱去影响其他民族的文化。我深感日本这个民族只爱展现如何感知与认识世界,一如他们的音乐常给人纯粹之感,只需要深入的去感受吧,不要掺杂太多的目的,只是沉静感知。
因为他们对事物以感为先,所以才能如此隐忍,而本性一旦爆发便也可怕。
《祈祷落幕时》是个曲折的悬疑故事,整个故事跨度达34年。34年是什么概念,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可以长到而立之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可沉淀多深的情感与仇恨。那是恭一郎对突然离家出走的母亲一直以来的渴望与思念,还有不解与怨恨,所以他拼命想要找到母亲(百合子)离家之后认识的知心男人绵部先生,想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亲情况,以及母亲对他这个儿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以为故事将以寻找绵部先生为主线了,哪晓得,16年后发生在东京的一起凶杀案立刻将我的视线引开了,在瞬间,我的兴趣点立刻服帖在了悬疑故事的本质上去了,解谜。
随着探案的深入,另一个更为深重的故事揭示出来了,它比恭一郎的母子分离更为残酷,几乎可以用苦难二字来形容这样的命运突变。而最终引得我流泪的也是案件最终揭示的真相,实在太过震撼。
电影的后半部,真相慢慢浮上来时,那个残酷故事的发展令我想起了《砂之器》,于是我敏感的意识到死者押谷道子为什么会死,而凶手很可能是谁了。在怀着继续探密的心理的观影过程中,我被那段引发凶案的20多年前的往事给震哭了,我从床上跳下来,走到电视机前,盯着屏幕泪流满面。
我被一种强大的发自心灵深处的力量所拉扯挤压,那是人性中的伟大情愫,母与子,父与女,甘愿牺牲自己的人生甚至性命,而要保护与成全孩子的人生的无私无畏的父母天性。而可笑的是,电影里也有与之相反的父母,恶劣至极的自私行为,形成极鲜明的对比,也正是这样的恶之行为成为了整个凶案的起因,也成为了案中人的命运恶变。
电影的呈现手法与之前的《昭和64年前后篇》类似,抽丝剥茧,层层揭示,最终呈现了一个凄苦、悲凉、残酷又震撼的悲剧故事。
故事里的突破点,也是最为动人的情节的引发,竟是两本日历。上面每个月都有写着一座桥名,那些桥全是东京河上的桥。原来,那是规划的见面地点,是无法正面相对的父女,只能在桥上以电话相聊,但也能看见对方的见面方式。很动人,很浪漫主义,也很无奈、凄凉,但在那对父女心里却是极美好与珍贵的。
故事里有关于人物的两种情结令我感动不已,一是父亲们愿意在死后于天上一直守护着自己的孩子,看着的孩子的未来,抹杀自己的存在,二是恭一郎与博美都想了解与自己父母生前最为亲近的那个人是怎样的人,是不是值得父母用尽余生都要去爱护与依赖的伴侣,最后他们都从心底为自己的父母感到欣慰,觉得他们没有爱错人。这两个情结盘踞在我心里久久都未散去,这是多么深沉的情感啊。
故事里有关于人物的两种情结令我感动不已,一是父亲们愿意在死后于天上一直守护着自己的孩子,看着的孩子的未来,抹杀自己的存在,二是恭一郎与博美都想了解与自己父母生前最为亲近的那个人是怎样的人,是不是值得父母用尽余生都要去爱护与依赖的伴侣,最后他们都从心底为自己的父母感到欣慰,觉得他们没有爱错人。这两个情结盘踞在我心里久久都未散去,这是多么深沉的情感啊。
之所以要赞美一下这部电影,是因为相信它很好的抓住了故事的内核,而且呈现得非常到位,人物表现得也非常好。东野先生的文字并不犀利,却非常细腻,从他的文字里能读出一股细流下的黑色力量,如曾读过的《白夜行》,印象深极了。
不管我们对这个民族怀着怎样复杂的情绪,甚至有恨,但不得不承认,他们血肉里有种力量很强大,我们应该警醒。